庾(yǔ)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南北朝时期文学家、诗人。其家“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他的父亲庾肩吾为南梁中书令,亦是著名文学家。
庾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自幼随父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其文学风格被称为“徐庾体”。累官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侯景之乱时,庾信逃往江陵。后奉命出使西魏,因梁为西魏所灭,遂留居北方,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北周代魏后,更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清县子,世称其为“庾开府”。时陈朝与北周通好,流寓人士,并许归还故国,唯有庾信与王褒不得回南方。庾信在北方,一方面身居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师,受皇帝礼遇,与诸王结布衣之交,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国乡土,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最终在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老死北方,年六十九,追赠原职,并加荆、淮二州刺史。有《庾子山集》传世,明人张溥辑有《庾开府集》。
庾信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他饱尝分裂时代特有的人生辛酸,却结出“穷南北之胜”的文学硕果。他的文学成就,昭示着南北文风融合的前景。
两军对决,往往先是双方武将间的决斗哪方的武将赢了,哪方就士气大振,接着就乘胜追击,最后取得战争的胜利。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这样的场景有没有可能发生呢?
古代打仗士兵不逃,首先是有军法监守。其次,多数情况下如果我方战局有利,那么士兵死亡率并不高。而一旦我军战局不利,死亡率上来了,很多士兵是会逃亡的。
人才,不管从古到今都是有很多。《三国演义》历来为人推崇,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智慧经久不衰,而政治军事集团的“抢人大战”,也体现了魏蜀吴在吸引人才、识别人才、运用人才的韬略
自古以来造假和打假都是永久的热点话题,不是近现代才出现的,古人早就想到了各式各样的打假和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方法。各朝代都有自己的打假制度和法律。
我们关于上古的“记忆”,多半都是后人想象出来的(按照古史辨派大师顾颉刚先生的研究,上古历史是“层累的造成的”,具体形式一如“积薪”)。
魏源认识到了中国和西方的技术差距之后,在《海国图志》中写出了西方科学技术的魅力,更是指出了很多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同时提出核心的应对方法,“师夷长技以制夷”。
俗话说“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2021年春分具体时间是:3月20日17点37分19秒。从3月20日开始,到4月4日清明节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