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华(1884—1939),字曼陀,浙江富阳人,郁达夫胞兄。著名的爱国法官、法学家,曾任中华民国最高法院东北分院刑庭庭长、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刑庭庭长,兼任东吴、法政等大学教授。著作有《刑法总则及判例》。他也是著名的画家和诗人,擅长山水画,身后刊有《静远堂诗画集》。
郁华具有鲜明的爱国立场和坚贞的民族气节。在日寇入侵的情势下,他坚决拒绝敌伪诱胁,不事敌、不媚敌。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沈阳。日军要求郁华留在沈阳,并将委以要职。他得知这一消息后,连夜出逃沈阳,潜回北平。
1932年郁华调到上海,任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刑庭庭长,并兼任东吴、法政等大学教授。郁华坚持司法尊严和民族利益,积极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爱国青年和进步人士,打击汉奸、日寇。1933年营救廖承志就是其一。
1937年上海沦陷后,江苏高等法院二分院迁入法租界,成为当时保留在租界中唯一的中国法权机关,但处在日伪势力的包围中。他虽多次收到日伪特务附着子弹的恐吓信,但毅然决然留在租界,坚守他的岗位。1939年11月23日上午,他从善钟路住所出门上班时,被预伏的汪伪特务枪击身亡,成为民国司法界在抗日战争期间为国捐躯的第一人。1952年经中共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郁华为革命烈士。
两军对决,往往先是双方武将间的决斗哪方的武将赢了,哪方就士气大振,接着就乘胜追击,最后取得战争的胜利。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这样的场景有没有可能发生呢?
古代打仗士兵不逃,首先是有军法监守。其次,多数情况下如果我方战局有利,那么士兵死亡率并不高。而一旦我军战局不利,死亡率上来了,很多士兵是会逃亡的。
人才,不管从古到今都是有很多。《三国演义》历来为人推崇,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智慧经久不衰,而政治军事集团的“抢人大战”,也体现了魏蜀吴在吸引人才、识别人才、运用人才的韬略
自古以来造假和打假都是永久的热点话题,不是近现代才出现的,古人早就想到了各式各样的打假和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方法。各朝代都有自己的打假制度和法律。
我们关于上古的“记忆”,多半都是后人想象出来的(按照古史辨派大师顾颉刚先生的研究,上古历史是“层累的造成的”,具体形式一如“积薪”)。
魏源认识到了中国和西方的技术差距之后,在《海国图志》中写出了西方科学技术的魅力,更是指出了很多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同时提出核心的应对方法,“师夷长技以制夷”。
俗话说“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2021年春分具体时间是:3月20日17点37分19秒。从3月20日开始,到4月4日清明节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