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百家姓/常姓起源及全国省市分布,常姓名人及事迹

常姓

【姓氏起源】

相传在远古黄帝时代,以常为姓的古人相当多。当时黄帝有两个大臣,是兄弟二人。一个叫常仪,黄帝命他占月。他根据日月星辰的变化制订了中国第一部历法,称为黄历,是我国历法始祖。另一个叫常先,黄帝命他为大司空和风后一起主管猎牧。他们使我们的祖先由猎牧转为畜牧,是开创我国畜牧业的始祖。他们的后代就以他们的名字为姓,奉二人为常姓始祖。

另一来源认为,常姓是以封地为姓。《元和姓纂》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亦称康叔。后来武王之弟周公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今河南、河北一带)。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又有封地之制,卫康叔有一子封于常(今山东滕县东南)。后来,秦国灭掉了卫国,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封地为氏姓常的。

【全国的分布】

常姓早期发源地是江苏、山东两地。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甘肃常姓繁衍茂盛。隋唐时期,常姓分布陕西、福建两地;宋代,常姓迁徙于江苏、浙江、湖北等地;明代有山西常姓被迫迁周边省份之人烟稀疏之地;清代常姓迁居到台湾地区及新加坡等地。今日常姓以黑龙江、吉林、河南、河北、山西等省居多。

【姓氏名人】

常骞:三国江原人,以清尚知名。学识渊博,为人清尚,名噪一时。常惠:西汉太原人,是活跃在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的外交活动家。汉武帝时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留10余年始放还,后代替苏武为典属国,通晓西域情事,昭帝拜为光禄大夫,封长罗侯,官至右将军。他为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贡献。

常伦:字明卿,号楼居子,明代散曲家。曾官至大理寺评事。其代表作品有《写情集》、《常评事集》等。

常志美:字蕴华,清朝时期杰出的伊斯兰教学者和经师。他精通波斯文,潜心研究宗教哲学。后来由他开创的学派发展成中国伊斯兰教寺院经堂教育中的山东学派,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常任侠:乳名复生,原名家选,字季青,安徽颍上人。现代著名美术史家、作家。著有《汉画艺术研究》、《中国古典艺术》、《中国舞蹈史》、《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史》等著作。

【姓氏文化】

中国姓氏有多少

中国的姓氏错综复杂,因此到目前为止共有多少姓氏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先秦时期的姓氏书籍《世本》收入18姓875氏,尽管其中有些姓氏没有流传下来,但绝大部分都使用至今。

到了两汉以后,出现了很多新的姓氏和由少数民族汉化的姓,这大大丰富了我国姓氏的数量。唐代初年编修的《大唐氏族志》收录了293个姓;唐代中叶人林宝编撰《元和姓纂》,收入姓氏1233个;宋朝人撰著的《通志·氏族略》和《姓解》,分别收的姓氏为2255个和2568个。此外,明朝人陈士元所著的《姓觿》一书,收录姓氏3625个;王圻撰写的《续文献通考》,收录姓氏4657个。到现代人编写的《中国姓氏大全》收录姓氏5600多个,《中国姓氏汇编》收录5730个,《中国姓符》收录6363个,《姓氏辞典》收录8000多个,《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入11969个,《中华古今姓氏大词典》收录12000多个。

随着姓氏数量不断增加,我国的姓氏本身还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据有关专家保守估计,我国实际使用过和正在使用的姓氏大约有20000个。

【名人事迹】

知足者常乐

从前,有一个书生名叫常乐。他年过三十,却是孤身一人,平日里只能靠卖字画度日。

有一年的腊月,风雪漫天,寒气逼人。常乐此时身无御寒衣,家无隔夜粮。拿几张字画去卖。最后也没卖出去,他只好沿街乞讨。这天傍晚,他在路上走着走着,忽然看见前面有座小石桥。于是,他便弯腰来到桥下。正好,桥下有一个火堆,火苗刚刚熄灭,还有热气呢。常乐赶忙把冰凉的双手伸到火堆旁边。他一边烤着手,一边自言自语地说:“知足了!知足了!有这点热气我就知足了。”

此时正好有一位辞官还乡的大人从此处经过。他听到桥下有人连说“知足了,知足了”,不禁一愣。这位大人想:“我居官多年,贪得无厌的人见过不少。只是这以苦为乐、满足自勉的人见得不多。”于是,他吩咐家丁把桥下的人叫上来。常乐见到大人先施一礼,接着吟起诗来:“十年寒窗苦读书,家境贫穷亲友无。学生心中无奢望,冷天见灰也满足。”

大人一听,十分感动,说道:“你一个饱学诗书之人不应终日为饥寒所虑。这样吧,我请你到我家当一名教书先生,不知你意下如何?”常乐一听,马上回答说:“大人,常乐我能得到温饱就足矣,愿为大人教诲子女。”大人感慨地说:“易知足者,常乐也。”后人便有“知足者常乐”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