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百家姓/李姓起源及全国省市分布,李 姓名人及事迹

李姓

【姓氏起源】

据《姓篡》记载,李姓为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到了女华之子皋陶之时,作了尧帝专管司法的士师(相等于现在的法官)。据说他是中国刑律的创始人,是他制订了中国第一部刑律。其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士师职务,士师后改称大理,所以人称理氏。

到商封王时,理氏后人理征因执法公正不阿,触怒了商封王,被封王处死。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幼小的儿子利贞逃往古伊国避难。就在母子俩正面临饿死的困境时,在一处山谷中发现了几棵李子树,理利贞母子俩便以李子充饥,才保住了性命。后来,理利贞在周朝为官时,为了感谢果树的救命之恩,又借“理”字的谐音,把这种果树命名为“李树”并以此为姓。李利贞也成为李姓的始祖。

【全国的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200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明末清初,广东及福建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及海外地区。如今,李姓在全国形成了渤海湾、四川、东北三大块李姓高密度聚居区。

【姓氏名人】

李冰:是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曾被后世奉为“川神”。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中国农业的生产、水利工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史称唐太宗,他是中国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并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国力最强大的大唐帝国。后人称他在贞观年间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等。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

李清照:南宋著名的女词人。她所作的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忧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她的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明代杰出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闻名于世。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清代著名政治家。平定捻匪及太平天国有功,历任直隶、湖广、两广总督。尤善外交,曾多次代表清廷与外国签订条约。后因积劳呕血而死,晋封一等侯,卒谥文忠。

【姓氏文化】

唐朝人为了避讳不敢吃鲤鱼

鲤鱼的味道鲜美,可是在唐朝却没有人敢吃。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上有这些记载:唐朝法律规定,鲤鱼不能叫鲤鱼,不许吃,捕获后必须放回水中;出售鲤鱼者要挨60板子。

 

为什么这样呢?原来是因为唐朝皇帝姓李,“鲤”与“李”同音,吃“鲤”等于吃“李”,当然吃不得。这叫犯了讳。

所谓的避讳就是臣民不能直呼也不能军民一致皇帝的名字。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那时,人们若犯了讳就会有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避讳常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

在唐朝,不但不能吃鲤鱼,还不能提“虎”字。江南人有一种大便器叫马子、马桶,其实这种东西早在古代就有了,汉朝人管它叫“虎子”。到了唐朝就不行了,避“虎”字,没办法,改为“马子”,因为唐太祖李渊的爹叫李虎。

那时候,对违反避讳的处罚是很严厉的。《唐律疏仪》规定,故意直呼皇帝名字的就是犯了“大不敬”之罪,是要杀头的。

避讳制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疽痈,给当时人们造成了很大的不便,而且给中国文化也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但如果能掌握它,却可以用来审定古书及文物的时代和识别其真伪,因为造假者图一时之快往往很少顾及避讳问题,前代避了后代的讳,或该避的讳没有避,都可以成为确定其伪品的依据。

【名人事迹】

以身作则的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在执政时期,国家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政清民安的局面,即所谓的“贞观之治”。这除了唐太宗善于听取大臣们的建议、批评和任用贤能之外,还与他注意加强法制建设有很大的关系。

 

在当时来说,制定的法律,能否贯彻执行,关键还在于皇帝的态度。也就是说,皇帝自己要以身作则,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有一年,唐太宗准备到洛阳巡游,为了体现皇上的尊严,李世民下了道诏书,要洛阳官员为他的出访建造一座大殿。这时有一个名叫张玄素的大臣知道了这件事,就上书反对唐太宗这样做。

张玄素在奏书中写道:“当年皇上平定王世充的时候,把洛阳城里许多宏大奢侈的宫殿都拆了,受到了百姓的欢迎和拥护。现在还不到十年,皇上又要在洛阳重建豪华的宫殿。这样做是在学隋炀帝干坏事,而造成的危害,恐怕比隋炀帝所带来的还要大。”

看了张玄素用词尖锐的奏书,唐太宗大为不悦。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唐太宗质问张玄素:“你说我还不如隋炀帝,那么与夏桀、商纣比又怎么样呢?”张玄素随即答道:“皇上如果不停止这项工程,将来的命运与商纣同样可悲。”

此时的唐太宗被被张玄素的话惊醒了。他想了想,觉得自己这样做确实不好,就取消了建造宫殿的命令。这件事既反映出唐太宗善于纳谏的优点,也体现了他约束自己的守法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