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叫做“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在东北方言里有提到“虎”一字,“你是不是虎啊”,说的一个人傻又带着几分冲动鲁莽,而东北骂人话“你是不是彪啊”也是说一个人又傻又楞,傻中带着几分狠劲。
罗永浩那句: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那么这个彪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彪”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从虎,从彡(shān)”。“彡”就是虎身上的斑纹。也就是说按《说文解字》的解释,身上有斑纹的虎就是“彪”。
《癸辛杂识》:谚云:“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彪最犷恶,能食虎子也。予闻猎人云,凡虎将三子渡水,虑先往则子为彪所食,则必先负彪以往彼岸;既而挈一子次至,则复挈彪还;还则又挈一子往焉。最后始挈以去。盖极意关防,惟恐食其子也。
根据民俗传说,老虎所生的三个幼崽在之中就会有一只彪,这个彪最是凶猛,能食虎子。一直有这样的一个说法,母虎最多能够抚养两只幼虎,而如果剩下俩第三只幼虎,那么母虎就只能把他给抛弃在豺狼虎豹经常出没的地方,让它自己自生自灭。
运气好的彪可以逃过豺狼和猛兽的捕捉,但是因为从小没有奶水喂养一般都是体型都比较小,为了生存彪自己学会了爬树,在山涧中飞驰逃避猛兽的追杀,吃树叶充饥,时刻保持警惕,身上常年累月带着伤痕,因为从一生下来就在恶劣的环境下自力更生,这就是彪凶猛的原因,成年后的彪动作比老虎灵活,甚至会对老虎发起攻击捕杀它。
唐朝“剑圣”裴旻驻守在北平的时候就射杀了多只彪,一开始大家都以为他射杀的是老虎,“旻善射,尝一日毙虎三十有一”,据说最多的一次有三十一只老虎,有一次他又射杀一只老虎,回来的路上遇到一老者见了说,其实这不是老虎而是彪,只是和老虎长得有点相似,所以他杀害的应该是一些没有成年的彪。
古人眼里“彪”字是“虎”字多三撇,所以在当时百姓眼里彪比虎还多了几分凶猛,通常大家看见猛兽来了都把腿就跑,没有功夫去细心观察,而且古人对动物没有那么多研究,对于凶猛野兽避之不及,加上迷信的色彩不敢多加触碰,所以从资料记载来看古人口中的彪就是金猫,金猫是耐寒的动物,古时候的记载彪的地方多半都是北方一带,但由于这种动物的伤害性太高,官府会出动人马捕杀,到如今反而南方比北方要多一些了。
到了清朝时期彪出现的就比较少了,大家对动物也有了一定的认知,不管是载上还是图腾的运用上都可以看出清朝已经把彪和老虎区分开了,文武百官的服饰上不同的官服会用不同的图案来区分,其中四品的武官服饰胸前的图腾上面会有一只老虎,六品的武官服饰上面会有一只彪。
从1987年至2015年,《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所列遗产中已有31处文化遗产,3处文化景观遗产,10处自然遗产和4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自古以来,汉族男儿自古就蓄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妄动。剃头简直就是剔命。“去发”的髡刑不在五刑之内,但也是一种刑罚。
我国灿烂的历史文明诞生了不少民俗文化,而在迥异不同的民俗文化里,俗语的占比是非常重的。在众多的俗语里面,有的通俗易懂,有的却让人难以理解。
中国的人文初祖为“黄帝”,华夏文化的发源地为“黄土高原”,中华民族的摇篮为“黄河”,炎黄子孙的肤色为“黄皮肤”,黄颜色自古以来就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
《周礼》记录的是周王室官制,周王室官制设天官塚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部官,每部有很多具体官员,他们都有具体职责。
《尚书》是一部记载中国上古历史的书,是一部最老的历史文献,从虞夏的尧舜直到商周。从中我们能看到书中记载了很多古人天人合一的言行境界,现列举一二。
先王制定礼、乐是教人平好恶,节制人的欲望,保持人的本性,让人生活在道规定的做人标准上,顺行天理。只有明天地,才可以制礼、乐。乐使人归于道,礼使人守万物次序。
秦朝虽然存在时间相当短暂,但还是给后世留下了值得书写的文化科技。除了前文所述及的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外,秦朝在交通、通讯等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