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首页/传统知识/民间习俗/正文

春社:箫鼓追随狂欢日,古人比你更开放

传统民间春社的欢愉是唐宋社会富庶太平的标识,唐诗有诸多诗篇描述了春社时的场景,民社仍然保持着诸多如游戏、聚饮等娱乐活动,是社会游宴饮乐之时。

    虽然男女狂欢在先秦以后不再存在,但民社仍然保持着诸多如游戏、聚饮等娱乐活动,是社会游宴饮乐之时。

据成书于西汉的《淮南子》中记载:春社时,哪怕是偏远地区,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甚至有汉高社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因怀念里社时的热闹场面而将枌榆之社移植新丰的传说。

    苗家春社日

(苗家春社日)

    我对春社的记忆并不陌生:小时候读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如迅哥儿一般对咿咿呀呀的社戏不感兴趣,没留下多少印象;长大后,读了许多关于春社的诗文,甚至听说连孔圣人都是因为其母因参加春社狂欢野合而生,便有了探其究竟的冲动;到后来,有幸参加了安县雎水的春社踩桥会,归而查考,方知春社粗略点滴。

宋代春社日

    (宋代春社日)

    (1)古诗中,诗人把春社描写到了极致

    《楚辞.惜诵》提及春社:“梼木兰以矫蕙兮,凿申椒以为粮。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

    《思美人》诗记楚地习俗,在春社期间,楚人携带干粮,到野外嬉游:“开春发岁兮,白日出之悠悠。吾将荡志百愉乐兮,遵江夏以娱忧。”

    传统民间春社的欢愉是唐宋社会富庶太平的标识,唐诗有诸多诗篇描述了春社时的场景,王驾《社日村居》描述了家家酣醉的场景:“鹅湖山下稻粱肥,豚阱鸡栖对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宋代梅尧臣《春社》诗曰:“年年迎社雨,淡淡洗林花;树下赛田鼓,坛边伺肉鸭;春醪酒共饮,野老暮相哗;燕子何时至,长皋点翅斜。”

春社活动日

    (上林县木山乡卢於春社活动日)

    南宋陆游是描述春社诗句最多的诗人,留下了“先醉后醒惊老惫”、“社日淋漓酒满衣”、“扶得吾翁烂醉归”、“饮福父老醉,嵬峨相扶持”、“醉归怀余肉”、“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等名句。

    陆游的《赛神曲》生动地描绘了春社祭祀社神的场面:“绿袍槐简立老巫,红衫绣裙舞小姑。老巫前致词,小姑抱酒壶。愿神来享常驩娱,使我嘉谷收连车。神归人散醉相扶,夜深歌舞官道隅。”

    唐宋时期,春社有了停针线的习俗,诗句云:“闻知社日停针线,采新燕,宝钗落枕梦春远,帘影参差满院”。

    同时,宋人将魏晋时期五月初五的“斗草”习俗移植到春社活动中,晏殊诗曰“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范成大留句“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史达祖诗吟“忌拈针线还逢社,斗草赢多裙欲卸”,其乐无穷。

    明朝杨慎诗作《临安春社行》描述了在临安一带习俗:“临安二月天气喧,满城靓妆春服妍。花簇旗亭锦围巷,佛游人嘻车马阗。少年社火燃灯寺,埒材角妙纷纷至。醉歌酩酊月中去,君莫唱思悲翁。”

踩桥会

    (绵阳安县雎水“踩桥会”)

    (2)春社的源起

    其实,春社是古时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也还有祭祀五谷之神“稷”的。周代为甲日,后来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时间大约在春分前后。汉代以前只有春社,汉代以后开始有春秋两个社日。

    宋代《岁时广记》载:“《通天万年历》曰:立春后五戊为春社,立秋后五戊为秋社。”

    春社祈谷,祈求社神赐福、五谷丰登。社日兼有祭神和乡邻会聚宴饮的性质,在古代颇受人们重视。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昨。”

    古人祭社主要有几个目的:祈求好收成、祈雨求晴、祈求消灾、娱神娱人、婚恋求子、赢得战争胜利。

踩桥会

    (绵阳安县雎水“踩桥会”)

    (3)社日的传说很凄美

    《礼记·祭法》记载:“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传说社神原名勾龙,是水神共工的儿子。共工长得人脸蛇身,满头红发,脾气暴烈。有一天,他和天神打仗,一怒之下竟把撑天的柱子碰折了,弄得天崩地裂。后来,女娲炼了五色石才把塌下来的天补好。

    勾龙见父亲撞塌了天,造成洪水泛滥,心里非常难过。当女娲将天补好之后,他就把九州的大裂缝填平。黄帝便由此选中了他,封他做了“后土”,让他拿着丈量土地的绳子,专门管理四面八方的土地,他成了人们的社神。土地是国家和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们年年祭祀他,代代相传,成为习俗。

    另外,春社也是龙额一带侗族纪念“社神”木阿的传统节日。相传古时侗乡有一位著名厨师叫木阿点龙,能做一手好菜。一次,皇帝南巡令其跟随进京做御厨。一日,皇帝寿辰,大摆筵席,皇上问道:“世上什么最好吃?”

侗寨春社

    (侗寨春社)

    来客各有所好,有的讲猪肝马肺最好吃,有的讲山珍海味为上菜,有的见皇上吃什么就说什么好吃,只有木阿点龙心直口快,说道:“只有盐最好吃。”

    皇帝令人取来一尝,顿时眉头紧皱,咸不堪言,认为木阿点龙是有意让自己出丑,勃然大怒,下令将木阿点龙推出去斩首。

    木阿点龙的一位朋友暗自决定要为朋友伸冤。这天在做晚宴时他故意不在菜里放盐。宴席上,由于几个菜里没盐无味,客人们都不喜欢吃。皇帝大声斥问:“今晚的菜怎么没有中午的做得好吃?”

    木阿点龙的朋友说:“午饭时,木阿点龙因说了盐巴最好吃,皇上将他杀了,所以今晚做菜时小人一点盐巴都不敢放。”

    皇帝听了恍然大悟,后悔自己错杀了无辜,于是追赦木阿点龙无罪,追封为“厨神”,予以厚葬,规定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为木阿点龙的祭祀之日,并下旨令木阿点龙家乡的一位姚姓长者专司此事。

踩桥会

    (绵阳安县雎水“踩桥会”)

    (4)有趣的是,春社是古人的“情人节”

    在先秦时,春社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主要用来祭祀土地和祖先,另一部分则是春嬉,又称桑社、桑林、桑台、春台,是当时的人们发泄欲望的狂欢节日。

    据记载,在上古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在春耕前举行的祭祀仪式中,还包含有通过交媾感应巫术和模拟田间劳作的舞蹈这两大内容。这在当时,春社才是真正的狂欢:在进行完祭祀之后,实行内部婚姻制度的氏族男女可以自由地进行杂乱的群交,而实行外部婚姻制度的氏族男女则与相近氏族的男女也同样进行群体杂交,随意交媾,而不必负责。这大概是由于长年战乱,统治者为了繁衍人口的缘故吧。

苗族春社

    (苗族春社日)

    到了西周,虽然有了礼教的规定,但原始习俗仍然有部分延续下来,在仲春(或季春)举办“桑林(或春台)大会”时,成年男女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互相嬉戏,甚至可以自由地交合,不过,绝大多数交合都会随着桑林大会的落幕而结束,恋爱、交媾感应巫术等合并至春嬉和祭高禖的活动中。在成都市百花潭出土的战国青铜壶上,就有描述桑林大会时,一男子在桑林中起舞求偶,旁边有女子采摘桑叶的情景。

    《周礼·地宫·媒氏》文曰:“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妇之无夫家者而会之。”表明在当时官府下令强制成年男女参加在仲春举行的桑林大会,甚至给予“奔者不禁”的法律保护。

    统治者将仲春大会列入春社的活动之中,在祭高禖祈子的过程中,天子需要“带以弓韣,授以弓矢”,在当时,弓矢为男性生殖器的象征,而弓韣则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传统和非贵族阶层的纵欲、狂欢行为被贵族阶层以如此隐喻的形式所取代。

苗族春社

    (苗族春社日)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春社,这样的狂欢,许多“一夜情”的结晶也就应运而生。相传,先秦时期的许多圣贤都是其母在社祭野合时怀孕的:楚国令尹子文就是其母“旋穿闾社,通于丘陵”时“以淫而生”;据传,孔子同样是其母祈于桑林神社而怀孕;甚至据传周朝始祖后稷也是其母于社祭时怀孕而生。

    虽然男女狂欢在先秦以后不再存在,但民社仍然保持着诸多如游戏、聚饮等娱乐活动,是社会游宴饮乐之时。据成书于西汉的《淮南子》中记载:春社时,哪怕是偏远地区,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甚至有汉高社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因怀念里社时的热闹场面而将枌榆之社移植新丰的传说。

    东汉末年,董卓进入洛阳后,曾经在春社时派遣部队到阳城进行抢掠,当时老百姓正在进行社祭,那些部队悉就断其男子头,驾其车牛,载其妇女财物,甚至将砍下的老百姓的头颅系在车辕轴上,连轸还都,扬言杀贼大胜而回。

    (5)春社习俗不论在官府,还是民间,一直得以延续

    春社时,唐朝皇帝经常赐予大臣以食物为主的礼物,常裒曾经得到过羊酒、脯腊、海味、油面、粳米等赏赐,白居易曾经得到过蒸饼、糫饼等礼物。

    宋朝时,被称为“女中尧舜”的宣仁太后在病重时就曾赠予吕大防、范纯仁、苏辙等名臣以社饭之礼物。

    北宋《东京梦华录》对于开封一带春社时的活动有详细的记载:如将猪羊肉、腰子、奶房、鸭饼、瓜姜等调和,铺在饭上,称其为社饭,以用来请客。春社当天妇女要回娘家,外公姨舅等要送给她们新葫芦和枣,晚上方能回来;私塾的先生们会让学生们凑钱雇请祗应、白席、歌者等来举办“社会”,结束后学生们各自带着花篮、果实、食物、社糕等回家。

    明朝时,按《明会典》规定,每百户为一社,在春社到来前就需置办祭物,春社时,则要用一羊、一豚、酒、果、香烛等祭祀。祭祀结束后,一人带领读“抑强扶弱之誓”,之后按长幼次序坐下饮酒,尽欢而退。

    春社时得饮食很多:有社酒、社肉、社饭、社面、社糕、社粥等,在祭祀完毕后,把食物给大家分享。

踩桥会

    (绵阳安县雎水“踩桥会”)

    社酒,社祭用的酒,相传饮社酒可以治疗耳聋,所以大家都不醉不归。

    社肉,社祭时用的肉,也称为“福肉”。祭神完毕后,分割给参加社祭的每一户人家。《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了陈平在乡里主持分社的情况,分肉十分公道,受到乡亲们称赞,能够分到社肉,人们认为是受到神的恩赐。陆游在《社肉》一诗中写到:“醉归怀余肉,沾遗遍诸孙。”大家把肉带回家,分给子孙们,让全家老少都能感受到神的恩惠。

    社饭,是祭祀社神所用之饭。先做好米饭,再把猪肉、羊肉、腰子、肺、肚、鸭饼、瓜、姜等切成薄片、调和五味,铺在米饭之上。用葫芦盛好,相互赠送。

    山西阳曲一带的百姓在春社这天会吃面条,称为社面;而山西潞安一带的人则吃米面糕,称为社糕;福建建阳乡里在春社早上作粥分散给家家户户,谓之社粥。故而,人们在享受丰盛味美的食物时,念念不忘土地之神的恩德。

春社”

    (浙江磐安玉山镇“春社”赶茶场的传统民俗活动)

    (6)全国各地春社习俗丰富多彩

    四川安县每年有踩桥习俗:日期为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当地有在睢水踩桥的习俗,此习俗系由川西北最大传统民间风俗“踩桥消灾祛病”和“拜干爹”两个活动发展、演变而来,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节日当天,附近的民众会到睢水桥进行踩桥活动,并且“丢药钱、拜干爹,抛衣物,祈祷全家平安。

    壮族春社习俗:当天,家家户户都杀鸡煮肉派各家家长到当地土地庙祭祀神,祈求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柳州一带的壮族,春社天亮前会在自家门土中前插一草枪,祭祀结束后,拔出草枪,将少量粥放入枪孔中,并用脚拨土盖上踏平,据传这样可以让家中减少蚊蝇。

    仫佬族:春社日当天进行春祭,村民们凑钱买猪后,每家派出一位代表,将猪抬至社王庙宰杀,在祭祀时,用竹子将分成若干份的猪肉串联起来,挂在竹杆之上,列在社王庙两旁,仪式结束后,则参加仪式的每一位代表都可以将一串猪肉带回家中。

    白族:日期不定,一般是在“关秧门之后,老人们会选择黄道吉日,进行春社,村民们会齐聚在一起,祭祀土地,之前有唱歌、吹笛等种种娱乐活动,祭祀结束后分食。

    苗族:“春社”在苗语中又被称为“兴暇”,意指男女青年汇集在一起闲游,还有“赖婆饭”和“坐妹”的习俗,未婚的男子会成群结队地唱着苗歌串寨,向各家各户“赖饭”(即讨饭),并和姑娘们“坐妹”,或谈天说地,或深情对唱,或表露衷肠。

踩桥会

    (绵阳安县雎水“踩桥会”)
全国各地清明节习俗概要 清明节习俗有什么不同

全国各地清明节习俗概要 清明节习俗有什么不同

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

2021-03-23 21:13
春社:箫鼓追随狂欢日,古人比你更开放

春社:箫鼓追随狂欢日,古人比你更开放

传统民间春社的欢愉是唐宋社会富庶太平的标识,唐诗有诸多诗篇描述了春社时的场景,民社仍然保持着诸多如游戏、聚饮等娱乐活动,是社会游宴饮乐之时。

2021-03-22 12:38
什么是春社|赶社 全国各地春社时间和习俗有什么不同!

什么是春社|赶社 全国各地春社时间和习俗有什么不同!

春社日又叫二月春社日,是春季用来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并没有统一规定的日期,先秦、汉、魏、晋各代择日不同。。2021年春社日是阳历3月21日,农历二月初九,星期日。

2021-03-22 12:23
清明节与寒食节的区别 寒食节是怎么来的!

清明节与寒食节的区别 寒食节是怎么来的!

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寒食、清明本来是两个节日,但山东民间大都把两个节日合而为一。

2021-03-22 11:26
古代诗人为何对清明节情有独钟 诗词大家无不吟咏清明

古代诗人为何对清明节情有独钟 诗词大家无不吟咏清明

从唐玄宗李隆基这样的皇帝,到白居易、辛弃疾、李清照、陆游这样的大家,无不吟咏过清明节,佳篇名作令人难忘。为何清明诗歌能在二十四节气诗歌中独占鳌头?

2021-03-22 11:11
中国亲家之间的禁忌有什么 中国传统民间关系

中国亲家之间的禁忌有什么 中国传统民间关系

在所有的关系中,亲家应当属于较为容易相处,但是又十分难处的关系。容易是因为亲家之间的来往并不多,难以相处是因为亲家之间只要是有事,十分的容易产生矛盾。

2021-03-18 11:49
春分有哪些习俗,2021年春分自3月20开始到清明节结束

春分有哪些习俗,2021年春分自3月20开始到清明节结束

俗话说“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2021年春分具体时间是:3月20日17点37分19秒。从3月20日开始,到4月4日清明节结束。

2021-03-16 23:12
中华二十四节气时间表及各个节气解析

中华二十四节气时间表及各个节气解析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节气”作为民俗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