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首页/传统知识/五十六个民族/佤族/正文

中华56个民族之佤族简介|以孝敬老人为荣的民族

佤族,中国、缅甸的少数民族之一,以尊重长辈、孝敬老人为荣,尊重老人的言谈、行为。过去不同地区的佤族有着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大多数人民的意愿,确定称为佤族。

    佤族,中国、缅甸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中国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等县和缅甸的佤邦、掸邦等地,中国境内还有一部分佤族散居在保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昆明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

中华56个民族之佤族简介

族称

    过去不同地区的佤族有着不同的自称。大体说来,镇康、永德一带的佤族自称“佤”;耿马、双江、沧源、澜沧的佤族自称“巴饶”或“布饶”;西盟、孟连的佤族自称“阿佤”、“阿佤莱”和“勒佤”。

    汉族、傣族、拉祜族对佤族的称呼也有不同。对镇康、永德一带的佤族,傣族称“拉”,汉族称“本人”。对其他地区的佤族,汉族、傣族、拉祜族统称为“阿佤”或“佧佤”。“佧佤”又有“大佧佤”和“小佧佤”之分,“大佧佤”指西盟等地的佤族;“小佧佤”指沧源、双江、耿马、澜沧、孟连等地的佤族。“佧”为傣语,是奴隶的意思,称“佧佤”含有贬意和侮辱性。

    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大多数人民的意愿,确定称为佤族。

历史

    佤族的起源,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神话传说。按照沧源佤族的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从葫芦里出来的人;按照西盟佤族的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是从石洞里出来的”。各地佤族虽然对“司岗里”的解释有所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这说明佤族人民在阿佤山居住已有久远的历史,或者就是当地的最早居民。“司岗里”可能是佤族对他们远古穴居生活的回忆。

翁丁佤族村

翁丁佤族村

    在先秦时期的著作如《山海经》、《竹书纪年》和《国语》中,都有“僬侥”这个族称的记载。《后汉书》也记有“永昌郡徼外僬侥种夷内附”。“僬侥”与佤族自称“巴饶”的语音很相近。永昌郡治在今云南保山,其辖区南部和西部正是佤德语支各族的分布区。“僬侥”很可能是佤德语支各族的先民。

饮食

    佤族以稻谷(大米)为主食,也食用小红米、玉米、豆类。

    肉类以家养的禽畜为主,有牛、鸡、猪等,农闲时猎取野猪、麂子、九节狸、野鸡、鸟类等食用。蔬菜品种众多,有竹笋、青菜、黄瓜、冬瓜、辣椒和野菜等。

中华56个民族之佤族简介

    佤族的饮食比较简单,普遍食用烂饭,一般日食两餐或三餐。过去,佤族在吃饭时大都用手抓食,现在都用筷子和勺。

礼节

    尊敬老人是一切民族的道德规范,佤族也不例外。佤族格言“格拉那格拉扬”意为“孝敬是礼”,反映了佤族重要的道德规范。佤族以尊重长辈、孝敬老人为荣,尊重老人的言谈、行为。若老人失去劳动力,儿女们则负担赡养费用,或代为劳动生产。老人死后,也有送终之礼。

节日

    佤族创造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新火节、播种节和新米节。

    新火节是佤族的年节,充满了“辞旧迎新”的色彩。每年农历十二月或次年一月,村寨各家各户在长者的指挥下熄灭火塘的火,举行“送旧火”仪式,然后到神山用“钻木取火”的方式取新火种,并带到长者家中燃成大火,各家各户再将新火取回使用。在佤族看来,新火节是灾难、饥饿、疾病的结束,是吉祥、温饱、健康的开始。

中华56个民族之佤族简介

    播种节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前后举行。播种之前,头人先要召集村寨的长者杀鸡看卦,择定吉日并祭祀谷魂后,各家各户便开始到田地播种。夜晚,大家围着火塘吃饭、喝水酒,接着到广场唱歌对调,祈祷风调雨顺,家家丰收。

    新米节在每年农历八月中旬举行。当谷物开始成熟时,头人召集有威望的长者商定吉日。过节前,村寨的青壮年男子要修路搭桥,妇女则打扫卫生,洗涤衣物。节日这天,由各家各户到田地里采摘少许谷穗,统一到主办节日的头人家,然后就杀鸡、宰猪、过滤水酒,煮糯米饭,饭熟后,头人念祝辞,看鸡卦,大家开始吃饭、喝水酒,共庆丰收。当夜幕降临,男女老少齐集广场,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此外,耿马四排山的佤族有青苗节,沧源班洪、班老的佤族有贡象节等。随着民族文化的交往,佤族也有端午、中秋、春节等汉族传统节日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中华56个民族之佤族简介|以孝敬老人为荣的民族

中华56个民族之佤族简介|以孝敬老人为荣的民族

佤族,中国、缅甸的少数民族之一,以尊重长辈、孝敬老人为荣,尊重老人的言谈、行为。过去不同地区的佤族有着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大多数人民的意愿,确定称为佤族。

2021-03-24 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