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6月1日,天王洪秀全死于天京城内,他的儿子洪天贵福即位。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时候的太平天国已经非常虚弱,要兵没兵、要将没将,其实并不是那么一回事!当时,太平军的数量至少在五十万左右,甚至可能比这还要多。然而,这么一支庞大的军队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就被全歼,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当时太平天国的军事力量
1864年7月19日,湘军攻破天京城,幼天王在部将的保护下成功突围。经过一番整合,当时的太平军主要分为三大股力量。
其一、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所部。这支军队原来在浙江一带活动,实力很强。
其二、扶王陈得才所部。陈得才是陈玉成得叔叔,奉命率军西征,转战河南、陕西一带,扩充部众达二十余万。
其三,堵王黄文金、辅王杨辅清等部。这些人一直率军在皖南一带作战,后来以湖州为基地。幼天王突围后,在诸王的保护下,与黄文金等部会合。在此期间,其他诸王也陆续前来会合,兵力也达到十几万人。这样算来,在天京陷落后,太平军依然有五十多万人,兵力非常雄厚。当年金田起义时,洪秀全麾下不过两万人而已。
二、五十万大军却兵败如山倒
三路大军中,最先覆灭的是幼天王、黄文金这支军队。放弃湖州后,这支太平军打算南下,与在江西作战的李世贤、汪海洋会合,然后再与陈得才会师,「据荆襄,再图中原」。计划虽然很好,但现实却很残酷。在南下的过程中,这支太平军遭到清军的围追堵截,最终全军覆没,幼天王、干王被俘后惨遭凌迟。
接着是陈得才的这支军队,他们得到天京危急的消息后,立即南下驰援,结果在安徽霍山境内遭到清军堵截。这支军队不是被清军打垮的,而是自己崩溃的。在失去后勤补给的情况下,军心浮动,二十万大军顷刻间瓦解,几乎全部降清。陈得才被迫在山谷中服毒自杀。李世贤、汪海洋的军队坚持作战到1866年,但仍然以失败告终。
三、太平军为何不堪再战?
当年洪秀全率领两万人,就从金田村杀到了南京城,打下半壁江山,五十万太平军为何不到两年就全军覆没?我想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军中无帅才。黄文金、李世贤、汪海洋、陈得才,这些人打仗都很厉害,但缺乏战略眼光,不是那种能够统率大军的人,因此不能做出长远的战略规划。比如陈得才的覆灭就能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
其次,太平军缺乏统一领导,内部矛盾重重。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洪秀全死后,这些都是王爷的将领们相互不服,甚至发生内讧,比如汪海洋居然杀死了李世贤。最后还有一点,太平军陷入流动作战,没有后方基地。太平军人数很多,这也就意味着需要大量的后勤补给,然而他们却丧失地盘,遭到清军的堵截,无法获得补给,结果导致军心瓦解。
1864年6月1日,天王洪秀全死于天京城内,当时,太平军的数量至少在五十万左右,这么一支庞大的军队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就被全歼。
两军对决,往往先是双方武将间的决斗哪方的武将赢了,哪方就士气大振,接着就乘胜追击,最后取得战争的胜利。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这样的场景有没有可能发生呢?
古代打仗士兵不逃,首先是有军法监守。其次,多数情况下如果我方战局有利,那么士兵死亡率并不高。而一旦我军战局不利,死亡率上来了,很多士兵是会逃亡的。
在战场上一般死亡的,大多数都是刚上战场的新兵蛋子,而其之所以会死,主要是因为不会躲避炮弹,然而这并不能避免被携带强大杀伤力的武器染指。
伊拉克在战前号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萨达姆甚至扬言把海湾地区变成“第二个越南”,让美军血流成河。如果有人认为这场战争完全是靠技术优势打赢的,那是最错误的结论!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美双方在外交和军事场合中就已经出现了不同寻常的波动。现在看来,这些都是一场大的战争来临之前所显现出来的征兆。
“崖山之后无中国”,是很多文人爱说的一句话。“崖山之战”的失败,标志着南宋王朝最后的一点火花彻底熄灭。那么这场灭国之战,到底是怎样的呢?
提到项羽,不得不提的另一个人物就是后来的汉高祖刘邦。我们都知道,这一段历史的结局是刘邦取得了天下,而项羽失败,愧对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