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月8日,都是专门属于妇女的节日。很多人以为,专属女性的节日只有现代社会才有,其实并非如此。
在中国古代,一年当中也有不少以女性为主的节日。这类节日,大多没有“妇女节”之名,却有“妇女节”之实。
有些是全体女性都可参与,有些专属已婚妇女,还有一种是女生的“专利”。此外,跟现在的“妇女节”有所不同的是,我国古代的“妇女节”多与某个特定的女神有关。
第一位女神是女娲。
由女娲主导的“妇女节”是“人日”及“上巳节”。“人日”即农历正月初七,可以把人日看成是我国最原始的“妇女节”或“母亲节”。
人日的主角是已婚女性。
在人日这天,她们“以七种菜为羹;剪綵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华胜”,就是古代妇人头上佩戴的花形首饰。
“上巳节”在汉代之前就有,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原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节,魏晋后将该节日定在三月初三日,故“上巳节”又名“三月三”。
上巳节的主题是“祓禊”,即手执兰草到水滨洗濯身体,是一种集体活动。后又增加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春游等。表面上看,似乎与“妇女节”没什么关联。
第二位女神是太阴娘娘。
由太阴娘娘主导的“妇女节”是元宵节及中秋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这个节日有两大习俗:吃汤圆和赏灯。
吃汤圆象征团团圆圆,赏灯有祈子添丁之意。这两大习俗不管来源如何,都与月亮崇拜有关。
月亮古称“太阴”,故月亮之神称为“太阴娘娘”,又叫“月神”“月姑”“月宫娘娘”等。古代男女热恋时,最浪漫的时刻就是在月下盟誓定情,拜月祈祷。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毫无疑问,元宵节是古代的“情人节”,也可视为古代的“妇女节”之一。
第三位女神是织女。
与她有关的“妇女节”是七夕节。
七夕节,人称“鹊桥会”,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牵牛和织女原来都是天上的星宿,古人将其拟人化,称织女是天帝之孙,“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纴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七夕节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以向织女“乞巧”为主,故又称“乞巧节”“女儿节”“七姐节”等。这个节日,虽然严格来说不能称之为“妇女节”,却是古代最有特色的女性节日之一。
古代其他与女性有关的节日,还有春社日、端午节、六月六、秋社日、重阳节等。每逢这几个节日,“人家妇女皆归外家”,古称“归宁”。
在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女人有蛮多节日是可以庆祝的,例如观音会、寒衣节和乞巧节等等以女性为核心人物的节日。这些节日均来自于传说,每一个节日都包含了它们对古代女子道德修养和行为修养的要求。以女性为核心的传统节日,作为封建社会中国文化的一个方面,也包含了古代中国关于女性文化要求和文化行为。下面我将分别叙述一下这三个节日。
一、观音会
从节日名称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是与观音菩萨有关的节日,因为举办地区不同,所以日期可能也不相同,例如有在六月十九日的,也有在九月十九日的。妇女会聚在寺庙诵经,乞求护佑家人安康,也有的会在家吃素,以表达对菩萨的虔诚之心,还有的妇女会去寺庙求子等等。古代女子把观音当作是保护神和送子神。
二、寒衣节
寒衣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称祭祖节,在北方非常的流行。根据与寒衣节几个相关的传说,可知寒衣节起源于先秦,《荆楚岁时记》记载。而到了这一天的时候,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还要准备祭祖的食物、香烛和纸钱。这些种种行为都表现了古代对女子美德的要求,相夫教子,敬奉祖先。
三、乞巧节
乞巧节很多人都会想到七夕节,又牛郎织女的故事衍生而来。但是乞巧节是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以前看电视剧还看到一个女孩子放了一碗水,然后轻轻的把针放上去,不沉下去,那就说明乞求成功,以后这个女子会心灵手巧。还有乞巧节女子要变穿针引线,当然还有很多古代女子斗巧的方式,欢迎大家补充。
玛雅人是生活在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北部的古代印第安人的一族,也是美洲唯一留下文字记录的民族。玛雅人从起源到消失始终都笼罩着迷雾,有许多未解之谜。
在古代那个科学还没有普及的年代,古人正是靠着那些对于指纹的简单认识,催生出了按手印这一行为,并因为其准确性和方便,延续了数百上千年,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享受着古人留下的智慧成
在我国民间流传着“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
复姓:由超过一个汉字组成的姓氏。2021年2月,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二〇二〇年全国姓名报告》。目前,“欧阳”是第一大复姓,有111 2万人。
在中国古代,一年当中也有不少以女性为主的节日。这类节日,大多没有“妇女节”之名,却有“妇女节”之实。有些是全体女性都可参与,有些专属已婚妇女,还有一种是女生的“专利”。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百家姓